价格也不全是最贵的,而是根据用途来试验。
得到的数据自然都是没问题的。
这下把几个人都给高兴坏了。
……
王青松正睡得迷迷糊糊,听到敲门的声音,抬头喊了一声:“谁啊!”
“李先生,是我,宋文清!”
听到这话,王青松还没反应过来。
李先生谁啊?
随后反应过来了,不就是他自己吗?
没适应。
看了看时间都已经十二点了。
从床上爬了起来。
“等一下!”
吆喝一声,赶忙换上面具,打着哈欠将房门给打开:“怎么了?”
看着门口的宋文清问道。
关上房门走了出来。
宋文清见状赶忙说道:“不好意思,李先生,打扰您休息了。”
“没事,有什么事情说吧!”
“是这样的,设备我们都已经完成了,不知道贵公司还有没有其他型号的机器,更好一点的?”
宋文清希冀地看着他。
王青松琢磨了一下。
最后点了点头:“有是有,只不过弄过来比较麻烦。”
这话,让宋文清眼睛一亮。
王青松见状说道:“这个以后再说,这批货不知道宋先生是什么想法?”
宋文清有些失望,但是现在还没交易过,所以,他现在也不好说太多。
只能等以后了。
想了一下说道:“李先生。请问批量的货,都是一样的性能吗?会不会被限制。”
他是真的怕了。
跟国外买东西的时候是一样,但是到手了,很多功能都被削减了。
这也是潜规则了。
王青松在那里保证道:“你们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收到货以后就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任何性能削减。”
这个情况他是知道的。
这话,让宋文清点点头,继续问道:“李先生,不知道你们这边有多少这样的设备,我们回去看看情况,再决定购买什么样的机器。”
这次反而让王青松不敢那么大的口气了。
要知道,刚刚解放那一会,国内只有皮带简易机床1600台。
而在这4年前,也就是1945年,鬼子战败的时候,拥有75万台机床。
鬼子那么屁大点的地方都有这么多机床。
可想而知现在内地机床的缺口有多大。
当然了,老毛子这几年援建的机床厂也上规模了,但是产量毕竟没那么大。
BJ第一机床厂,和上海机床厂并列第一,去年扩产,才号称年产2500台各种大小型的机床。
缺口那不是一般的大。
后世年产61万台,都能卖得掉。
他要是夸大了海口,到时候就扯淡了。
就算现在缺外汇,那也是对这个国家来说的,挤一挤他都吃不下。
想到这里,他还是说道:“这个运输不是很方便,一年估计也就几百台吧!不过我们在打通巷道,如果可以的话,后面的量可能会大起来。”
此时他还想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后世。
不知道买太多机床,会不会被抓起来啊!
这个等回去了,找人问问。
宋文清深吸了口气,点了点头:“好,等我回去问问,一旦有消息了,立马给您答复。”
至于机器的厂家他就没问了。
之前已经说好的,不提供厂家信息。
王青松看了看时间问道:“那你们现在走吗?”
“嗯,王先生,我们现在就走,实在不好意思,打扰李先生休息了。”
“没事!那你们走吧,东西记得带着,别落下来了。”
说定好以后,王青松将这批人送到了厂门口,关上房门,重新回到了厂区这边。
回来以后,看着空荡荡的厂房,他则是将今天的事情给过一遍。
年代:我有一扇两界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