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黄鹤楼是天下江山第一楼吗

发布:小编

思想潮专栏作家

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如今的武汉,人来人往不复,不吵不堵。

疫情尚不明朗,900万人还不知道何时能下楼。而屹立在长江畔的黄鹤楼,也沉默地注视着这个庚子年的所发生的一切。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呜咽着的江城,这是坚毅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座令古今无数文人墨客咏诗文,竞风流的雄伟建筑——黄鹤楼,位于武汉市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的黄鹤楼,背依青山,面临大江,挺拔独秀,辉煌瑰丽。

于滔滔江汉,莽莽龟蛇,共同构成“江、山、楼”三美合一之奇景,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其蕴藏的丰厚文化内涵,以及瑰丽景观,一直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千百年来引无数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画,为其折腰。

黄鹤楼作为武汉的象征,使得武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重镇。

然而,当人们流连忘返于黄鹤楼之奇丽雄伟,独特风雅之时,可曾想过,在这千百年历史的风云跌宕,波云诡谲之中,这座黄鹤楼经历过怎样的风雨苍桑的前世,才换得今生之瑰丽辉煌,世人景仰之风采。

武汉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东部,是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华中)、副省级市和湖北省省会。

武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

东汉末年,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 由于武汉地势踞险扼要,地处水路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争夺之地。

武汉的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三国时代吴黄武一年。公元220年,三国鼎立,孙权都鄂 改江夏郡为武昌郡,武昌乃武汉的前身。

因黄鹤楼所在地武昌古城依蛇山就势,踞险扼要,故孙权在蛇山夏城西南建立此楼,为瞭望守戊的军事楼,并取名叫黄鹤楼。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民间也有“因仙”“因山”两种版本说法。

“因山”说是因为它建在黄鹄矶上而得名。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

“因仙”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

据传说吕洞宾曾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了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吕洞宾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瑰奇多彩的传说为黄鹤楼蒙上了浪漫主义的面纱。

晋至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黄鹤楼逐渐失去其军用价值,逐渐演变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唐代元年(公元765年),武昌的黄鹤楼已初具规模,然而在兵火频繁之中,黄鹤楼屡建屡废。直至北宋年间,黄鹤楼一度成为道教传道,修行,教化之道场。

据说唐朝开元年间,深秋薄暮时节,宦海几度浮沉的崔颢,途径夏口来到黄鹤楼,登高远眺,只见长江之水奔腾而来,江面烟雾迷离,秋风扑面,感慨万千,遂挥笔写下绝世名诗《黄鹤楼》,此诗一出,传闻天下,被后人推崇为唐朝七律中排名第一,黄鹤楼随之声名远扬。

李白后来也登临黄鹤楼,但见壁上崔颢题诗,遂搁笔,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故在崔颢所题诗对面设下“搁笔亭”,显示了李白的谦逊,也更稳固了崔颢这首《黄鹤楼》的霸主地位。

但其实,与黄鹤楼最有机缘的当属李白,在他留下的近百首山水名诗中,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歌占到十分之一之多。其中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诗歌同样脍炙人口。

此后,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等诸多诗人都先后到黄鹤楼游赏,吟诗作赋,为这座楼增添更多浓郁的人文色彩。

晋迄宋初,作为梁朝以及各派势力争夺之战略要地,黄鹤楼在硝烟战乱中再次作为军用。却在频繁的战火硝烟中几度惨遭损坏,曾沦为一片残垣。

到了元代,武昌成为湖广省省治,第一次成为中国中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朝廷对黄鹤楼进行了重建修复。在原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建筑,重新把黄鹤楼装饰得富丽堂皇。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清末,汉口建制为夏口厅(地位同县),使武汉三镇之名贯于清代、中华民国,三城鼎足雄峙更属罕见。

然而到了清朝,黄鹤楼却历经三次毁灭性火灾,八次重建和修葺。可谓“火经三发,工届八兴”。清代民国年间,社会长期动荡不安,黄鹤楼周边建筑或毁于兵灾,残缺不全。

或逐渐荒芜,只留一些残垣。多年的战争,让武汉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重镇满目疮痍。而千年的黄鹤楼,以及附近亭台园林,也只留存于史料诗词绘画,以及人们记忆之中。

光绪十五年,(1889年11月25日),新上任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满怀抱负踏上武昌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他在武汉开办炼铁厂,为武汉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奠定了基础,修建芦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使武汉成为“九省通衢”之城。

张之洞

在武汉开办第一家兵工厂,兴建堤坊,兴办教育,为武汉成为大学林立之地打下雄厚根基。张之洞以己之力以己所能使经济封闭保守的武汉有了其生平一次最大的腾飞。

为追忆张之洞在武昌立下的赫赫政绩,文界人士筹款在黄鹄山修建风度楼,军界人士则集资在蛇山尾部修建抱冰堂。

张之洞劝阻无果,只好默认。后张之洞将“风度楼”改名为“奥略楼”。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游人一直把奥略楼当作了黄鹤楼。

可惜,1955年, 武汉因修建长江大桥,将奥略楼拆除一尽,颇为遗憾。而张之洞为武汉的发展而立下的汗马功劳,却是武汉历史上最华彩浓重的一章。

奥略楼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率先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引领全国革命浪潮。

期间重建黄鹤楼一直是湖北人民的愿望,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万耀煌,曾邀请著名建筑家梁思成作为黄鹤楼总设计师,开展修复重建工作。但因内战爆发,被迫取消。

自辛亥革命至抗日战争年代,张之洞 、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无不曾登临过黄鹤楼这江天辽阔之地,指顾中国,心骛八极。

1957年,湖北省政府决定重修黄鹤楼,并得到了中央的指示,国家铁道部拨款80万元为重修资金。几经波折,历时5年,全新的黄鹤楼,终于1985年6月落成。

重修后的黄鹤楼主楼高四十九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五层楼分别表现了:神话,历史,人文,传统,哲理五个艺术主题,一气呵成,融会贯通,直冲云霄。

整座楼雄浑不失精巧,极富变化的韵味与美感,远望如展翅欲飞的黄鹤,风格瑰丽典雅,气势雄壮,令人叹为观止。

“黄鹤百年归”,不能不说是继长江大桥落成之后的国家盛举。

老作家碧野曾情不自禁地写道:“黄鹤归来,万人景仰。长昼,黄鹤楼承受太阳的金辉;深宵,黄鹤楼披着银白的月光。好像天上的宫阙,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神秘的美感。”

改革开放以后,武汉重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这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黄鹤楼则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发生在武汉的一些列重大事件:三国鏊兵、岳飞抗金、天王进城、辛亥首义、铁军北伐、武汉会战……它承载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也见证着武汉古往今来的发展史。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个庚子年,武汉人遭遇了堪称江城历史上最大的劫数,太多的武汉同胞,来不及告别而驾鹤西去。

黄鹤楼,一直作为武汉的象征,并伴随着武汉经历了千百年历史风云与跌宕变幻,它更像一位巍峨不倒的巨人,与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在历史的前世今生中,历经百难而屹立不倒,铭记伤痛,负重前行。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