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老街美文,老街散文经典语录

发布:小编

剑,醮着诗歌下酒

——送给江油诗歌“三剑客”

□周渔(眉山)

剑,一定要蘸酒才够味而且要舞给懂你的人看,喜欢的人喝

没有对手的江湖该有多寂寞如果三剑客一起出手醉倒的何止是绵阳,江油一首诗的酒量有多大,剑气就有多重

我的兄弟,比李白酒量大的兄弟喝醉了也是诗歌一剑封喉今夜,箫声四起宋朝的不醉,唐朝的不归醮着诗歌下酒,原来诗歌比干海椒还辣

我和你,总有一人先倒下倒下了也是英雄兄弟,再喝一杯就散席毕竟你不是李白,我不是东坡诗倒了,我们不扶谁扶一碗月亮,三个酒杯干不干,有时不是自己说了算就像荷花开不开,也不是荷花说了算

剑客的剑,没有对手也要刺这年代,你不刺它就空了,干了,倒了

连笑都是痛醒的我举杯接着呢!就等你出剑秋天动了动嘴唇我们又干了一杯?

作者简历

周渔,“东坡故里”诗人。仁寿作协副主席,《联盟力量》总编,《四川文化网》常务副主编,《好诗人》副主编。

川大记忆

□冯大力(河南)

每次回到川大,我都会莫名激动,毕业二十周年时,我们工商86级的同学再次聚首川大,让我也想起不少往事。

刚到川大的时候,我不会讲普通话,撇着普通话腔调说出的是河南话,遭遇不少尴尬。譬如,需要上厕所时,我说出的是:“同学,请问‘柴所儿’在哪儿?”别人听不懂,我又急,就只好打手语。

上课也有些不适应:老师居然在一节课上讲了十多页内容,好多内容还不在课本上。下了课,老师拿起讲义就走,根本不问我们会了没有。开学一个多月了,我失去了方向和目标,整天都觉得迷茫而懵懂,经常想家。

直到有一天,一位高年级的老乡带着我去了图书馆,我才找到了一片明亮的天空。除了上课,我就去图书馆看书,如饥似渴,不分类别,逮着啥看啥。周六晚上,我一定要看电影。书和电影给了我快乐,给了我享受,给了我知识和自信。

去学校图书馆的路上,我甚至续上了前世的缘分。一天,我跟云鹏等几个老乡去图书馆,在荷花池畔邂逅了一位女生,云鹏他们认识,于是,相互打了招呼。等她走远后,我不经意地问:“这是谁?长的还不赖哩!”云鹏他们就取笑我,并开玩笑说:“要不给你介绍介绍?”我感到不好意思,就半真半假地说:“好啊!”云鹏却当了真,约了几个老乡几次三番地去找她。弄得她问云鹏:“你们找我到底有啥事?”云鹏被她突然一问,就说了实话:“咱有个老乡,想跟你认识一下,但他害羞,就委托我们来找你说说。”她说了“行啊”,就给云鹏他们道了再见。谁知“再见”后,云鹏再也约不出来她了。而云鹏是个执着的主儿,又找到了她最信任的老乡景旗去说情。景旗是个厚道人,就答应帮助云鹏。她不好意思给景旗难看,就在景旗和云鹏的陪同下,在1988年的冬天跟我见了第一次面。

见面后不久,期末考试就开始了,我们就没再联系。后来开学后我去找她,她也出来了。但是,她见我的第一句话竟是:“对不起!俺姥姥说我还小,不让我谈恋爱。你以后就别来找我了。”说完这句话,她转身就走。这可刺激了我!我猛追上去拉着她,死死地盯着她,一句话不说,就是不让她走。她很难为情,也很害怕,就低声警告我:“如果你再不松手,我就喊人了!”我不仅没有松手,而且另一只手狠狠地捂着了她的嘴巴。结婚后她告诉我,我当时差一点把她闷死。我终究没有把她闷死,而是把她拉了回来。后来,她答应了跟我交朋友,再后来确认了恋爱关系,给我粮票和饭票,还把一床毛毯送给了我。

父亲的河

□杨涵凯(郫县)

最近的小长假,经父亲多次催促,我从成都回到故乡渠县。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叫醒我:儿子,你很少回来,我今天带你出去转转。匆匆吃过早饭,我和父亲出门了。天色还早,东边只有一片薄薄的粉红色云彩。

我和父亲穿过渠江二桥,沿西岸堤防高架桥向上游方向走去,走了好大一会儿,看见前方一片茂密,有高大的乔木,也有低矮的灌木,更多的是一大片一大片叫不出名的花草,一眼望不到边。父亲问我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地方,我摇了摇头。父亲说:儿子,我估计你也想不起来了,这里是过去“臭名”远扬的流江河,现在变成风景秀美的湿地公园了。的确,记忆中的流江河上游有大量的养殖场和小型化工厂,废水直接排放,长年充满恶臭,一直是渠城人民心头的痛。眼前的景象根本与过去对不上号了。

这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大地也一下子变得通透明朗起来。我和父亲站在两江交汇的堤坝上,父亲兴致很高,给我介绍起家乡近几年发生的变化,全县先后新改建了5条救灾生命通道……实施了一大批退耕还林、农田治理等基础工程……滔滔不绝,信手拈来。“流江河”三字被父亲频频提起,我想起他曾给我讲的一件事,或许这也是他对这条河感情深厚的缘由。

那是2010年“7.18”洪水发生的时候,他在流江河沿岸的一个乡做领导,接到上级通知洪水还要上涨两米左右,必须转移淹没线下的群众,父亲就带着乡上组织的抗洪抢险队沿河两岸逐村逐户排查转移。走到一个叫许家坝的地方时,已到下午,雨停了,连太阳都出来了,河里的洪水看不出还要上涨的兆头。无论父亲和其他干部怎么动员,村里的居民都不愿搬迁,不相信河水还要涨2米。另外几个养殖场和路边副食店说,有大量的猪、鸭和食品,万一不涨水,转移岂不是花冤枉钱了。

父亲说:大家要相信科学,尽管我们这里雨停了,上游地方还在下暴雨,渠江的水也要倒灌进来,如果等水涨上来了,又是夜间,根本来不及,搞不好要人财两空。但任凭父亲他们怎么动员,嗓子都喊哑了,村民们仍然没有丝毫转移的心思,正僵持不下,父亲指向一棵半浸在水中的柏树,叫大家快看。大家定睛一看,在那棵树上,一条几十公分长的水蛇正吃力地向树杆上爬。村民们马上嚷开了,蛇都在逃命,肯定还要涨水,听乡上干部的没得错,赶快搬。在父亲和抢险队员的帮助下,天黑之前全部顺利搬迁转移。

“竹筒饭”是贼娃子发明的

□郑光福(成都)

饭是米煮,米可掺和肉类、菜类、或蒸或煮。蒸的有甜咸米蒸肉;那煮的炒的干饭称干菜饭,煮的稀饭称菜稀饭等等。这些美食都是老百姓易理解其由来的。川人除以上由米煮成饭的,带有一定“共性”的名称的好吃的舌尖上的美食物外,用米奇特制作成了一种美食叫“竹筒饭”。

米与竹子的结合成美食这是世人难以想到的。川人为什么用竹筒来作饭呢?上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川籍美食家、乡土作家李吉力人先生有一段精彩描述,他说“竹筒饭”的由来是贼娃子(强盗)发明。

他在《说成都》一书中写道:“强盗饭,发明时期大约只有二十余年。发明地点为川东之华蓥山中。发明者,打家劫舍,明火执仗之强盗也。据说,某年有强盗一伙,被官兵围困于盛产巨竹的广安华蓥山,最使强盗头痛的就是在丛山中找不着人家煮饭吃。由于迫切需要,于是一位聪明的家伙想出一个方法:将山上大竹截下一节,将携带的生米用溪水淘净,装入竹筒,一半水一半米,筒上用竹叶野草封严,涂以稀泥,放于枯枝败叶中,燃火煨之。待至枯枝败叶成灰,筒内之米便成熟饭。既软硬合度,又带有鲜竹清香。每一筒、可有小小两碗饭。”

后来,这种由强盗发明的煮食方法传出,人们果然尝到了竹的清香。川人学作强盗的制作方式,还将肉禽内,菜类拌与米一起制作成竹筒饭,在高等席桌供达官贵人享用。由此,蜀地便有了这舌尖上的艺术美味美食——竹筒饭。

我昔日供职的单位与新华公园相邻,这公园后门有了一饭庄,名“竹筒饭庄”。我与同事们朋友们常去,那竹筒饭的竹筒便是川西坝常见的慈竹所制,但这店反复用其竹筒,很难碰见新鲜竹筒,就这样的竹筒饭,我等食用后都认为比其它的米饭好吃得多,仍有一般竹鲜香味,何况这家“竹筒饭庄”的米饭中还加有猪肉、牛肉、窝笋颗颗之类,实在是继承了这道美食的传统技艺。当然,眼下的饭庄是用蒸笼制作,不可能学叫化子用火烧而成。

李吉力人说“发明期大约只有二十余年”,由此推算,这道美食应是在上世纪初叶发明于四川境内,至今在川也不会超过百年历史。如今,“竹筒饭”现已遍及巴蜀各地。去年我经宜宾出川到贵州考游,就见到“宜宾竹筒饭庄”、“贵州竹筒饭庄”等,问其由来都说从蜀中而来的美食。但很少有人将“竹筒饭”与强盗扯到一起了。

王婆婆

□文佳君(都江堰)

1926年出生的《四川日报》老报人王尔碑,今年已有90高龄了,于是,诗界便有人称她为“90后少女诗人”。这是因尔碑先生现在创作不断,性格依然灿烂。稀有世尊王婆婆,这是我在心中对老诗人王尔碑的评定。

1994年的夏天,是我最为彷徨的日子。在1993年,我已经历了人生里的一次重创,从白雪掩盖的东北回到了四川,我把所有热情投入到《散文诗世界》的发展中去。没想到,很快我就感受了在蜀中的阴雨气候里,日子并不是想像中的过法。

这时陈道漠、何正泰等一些前辈给予我不少温暖。有一天,何正泰先生找到我:“《四川日报》正在创建一份子报,你可以去试一试,”并说蜀中有名的才女王尔碑曾在川报工作多年,看她能不能出面推荐一下。何老给王尔碑先生写了一封信,让我带着信去找王尔碑先生。我至今记得信的抬头写道“王婆婆王菩萨”。

我找到王尔碑先生的家。她看完信后说道;“我已退休多年,与单位人事方面的人早没联系,估计出面也不能用上什么劲”。先生鼓励我可以多创作,一可以忘记很多的事情,二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她还可以推荐报纸和刊物,让我写的文章有一个去处。并接连写了三封信,分别写给三家报刊的编辑。信写好后,最后先生好像想起了什么事情了,又叫我等一下。先生进入书房,不一会儿,拿出了三个笔墨未干的信封,上面分别写着这三家报刊编辑部的联系地址和联系人。下方写道:“王尔碑上”。先生告诉我,回家后,把自己的文章与信一起投出,会有些收获的。因有了王尔碑先生的推荐,那个夏天,我在这几家报刊发表了不少文章,平均一月竟有100多元的稿费。

还不止这些,因常有我的稿费邮到村中来,村里人说原来我们村还有这么一个“秀才”嗦。有好心人,到镇政府反映,要我出任村长一职。

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何正泰先生为什么称尔碑先生王婆婆王菩萨了。婆婆是仁爱慈祥的代表;菩萨是好心肠人的代表。此二者合于一人之身,怎不叫人起敬。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