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每日一记中药二巴豆看完不再踩坑

发布:小编

每日一记中药二巴豆看完不再踩坑图1

作者:赵尹铭

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的功效。《神农本草经》:“破癥瘕强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本草通玄》“巴豆禀阳刚雄猛之性,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轻妄设之,祸不旋踵。”

临床上常用巴豆治疗寒积便秘、腹水膨胀、喉痹痰阻、疮疡脓成未溃及疥癣恶疮。其性刚烈峻利,有劫霸之称,古今医家谨微慎用,恐招祸踵。《本草汇言》:“凡一概汤、散、丸剂,切勿轻投,即有万不得已之急证,欲借其辛烈攻冲,开通道路之力,必须煮熟,压令油净,入厘许即止,不得多用。”

每日一记中药二巴豆看完不再踩坑图2

巴豆为治疗寒积便秘的要药,但是有大毒,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种子毒性大;食后早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米泔样便,也可有呕血、便血。晚期出现四肢厥冷、肌肉痉挛、脱水、电解质紊乱及昏迷等。常因心、肾功能衰竭死亡。孕妇食后可致流产。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以巴豆液喂小鼠、兔、山羊、鸭、鹅等均无反应;牛、马食之引起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重者死亡;对青蛙无害,对鱼虾、田螺及蚯蚓等则有毒杀作用。

巴豆主要的毒性成分为毒蛋白及巴豆油。巴豆油系一种峻泻剂,对胃肠道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0.01~0.05g的巴豆油即可引起泻下,大量的巴豆油甚至能造成大量失水死亡。巴豆油毒性较大。内服巴豆油一滴立即出现中毒症状,20滴巴豆油可致死。巴豆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细胞坏死。内服使消化道腐蚀出血,并损坏肾脏,出现尿血。

皮肤接触巴豆油后,能引起急性皮炎,所以巴豆在贮藏过程中,一般不去壳,以免发生中毒事件。在中药加工厂接触去壳的巴豆、蒸煮巴豆的蒸气或巴豆霜,可产生急性接触性皮炎,局部出现红斑、灼热感和瘙痒,甚至发生水肿、水疱、脓疱,蒸气可致流泪、结膜炎及鼻粘膜炎。严重者可有发热,白细胞增加,尿中出现蛋白及少量红细胞与白细胞。《本草汇言》:“此药禀火烈之气,沾人肌肉,无不灼烂,试以少许轻擦完好之肤,须臾即发一泡,必至肿烂成疮,况肠胃柔脆之质,下咽则徐徐而走,且无论下后耗损天真,而府脏被其熏灼,能免无溃烂之患耶?”

大人一般是不会跑去吃巴豆的,小儿多因误服中毒,名医张景岳就记载了一个中毒的医案。

这是北京的一户普通家庭,有天,父亲带着五岁的小女儿出去逛,正好路过一个药铺,药铺正好在晒晾巴豆,这个药铺也真是有毛病,您说这巴豆您怎么能随便搁外边晒呢?这东西它有毒啊。但是如果不碰到这位父亲也没事儿,正巧赶上这位父亲也是一个好贪便宜的主儿,看见了巴豆,以为是松子仁儿呢,顺手摸了一粒,对小女儿说:“姑娘,来,张嘴,爹给你顺了一粒松仁。”这个小姑娘哪儿知道啊,一张嘴,就给嚼了,但立刻感到味道很辣,别看才五岁,也知道这不是松仁,马上就吐了,结果还是有半粒给吞了下去。没多大一会儿,就开始大泻,一共泻了十余次,等到第二天,肚子可就都肿胀了起来,全身也肿了,已经无法吃下去东西了,最终来请治疗。

每日一记中药二巴豆看完不再踩坑图3

《本草纲目》卷四收载解巴豆毒的药物,有黄连汁、菖蒲汁、甘草汁、葛根汁、白药子、黑豆汁、生藿汁、芦荟、冷水、寒水石等。巴豆中毒民间常以绿豆汤、豆汁或冷米汤等解救,现代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

传统方法,中毒早期可刺激咽部催吐,或用橄榄油或温开水洗胃,动作务必轻巧,若口腔黏膜有水泡则不宜洗胃,洗胃后服活性炭或通用解毒剂。服冷稠米汤或面糊、蛋清、牛奶、豆浆、鞣酸蛋白、阿拉伯胶浆,或大豆煮汁,或芭蕉叶根捣汁,或小野鸡尾草90g捣汁,或花生油60-120g,或绿豆120g煎汤内服。大量饮水,轻症可灌服冷水,皮肤红肿灼痛用黄连1.5g,泡水搽之即消。发泡时,用3%硼酸水外敷,入眼引起角膜炎,结膜炎可用5%黄连汤洗眼。黄柏、黄连或菖蒲煎汤冷后内服。也可用菖蒲15g、苦参12g,加水煎至200mL,4h1剂,共服3-4剂。或生绿豆90g、甘草9g、黄柏9g,水煎2次合并,每3h1次,2次服完,连服2-4剂。下痢不止时可用黄连、黄柏、菖蒲、寒水石各9g,大豆120g,煎汁冷服。兼有冷汗如雨时可用参连汤(人参9g、黄连6g)水煎服。

巴豆从汉时入药至今,有30多种炮制方法,包括不加辅料炮制法、辅料炮制法。不加辅料炮制法,如《备急千金要方》:“去皮心膜,熬令紫色。”《伤寒总病论》:“去皮心膜,或炒焦紫色”《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去壳心膜,以水煮”。《普济方》:“七枚,三生四熟,生者去壳研,熟者去壳灯上烧存性。”加辅料炮制方法,常用的固体辅料有米、面、大麦、麸等,如《脾胃论》“和梗米炒去米”的米制法,《普济方》用麸、大麦、面制,如“去皮,用麸炒令稍焦为度”、“面裹烧,去壳取肉”。液体辅料有醋、酒、油、甘草汁等,如《太平圣惠方》“去皮心,油煎令黄色,去油”,《证治准绳》“去皮心醋煮半宿”。

巴豆仁中巴豆油的含量一般为50%以上,《药典》中规定巴豆霜中巴豆油的含量为18.0%~20.0%,为了减缓巴豆的毒性,常将巴豆去油制霜使用。巴豆制霜法最早载于宋《苏沈良方》:“以巴豆剥去壳,取净肉,去肉上嫩皮,纸包水湿,入慢火中煨极熟,取出,另以绵纸包之,缓缓捶去其油,纸湿则另换,以成白粉为度”,以后各代均沿袭使用巴豆仁或巴豆霜。

去油制霜法制巴豆

每日一记中药二巴豆看完不再踩坑图4每日一记中药二巴豆看完不再踩坑图5

剥去壳,取净肉(手套防护)

每日一记中药二巴豆看完不再踩坑图6

碾碎如泥

每日一记中药二巴豆看完不再踩坑图7

经微热(破坏毒蛋白),压榨除去大部分油脂

每日一记中药二巴豆看完不再踩坑图8

注意换纸(纸烧毁,以免误用)

每日一记中药二巴豆看完不再踩坑图9每日一记中药二巴豆看完不再踩坑图10

饮片巴豆霜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随着巴豆霜含油量的增加,其颜色逐渐加深,松散程度降低,粘连现象逐渐明显,故巴豆霜为粒度均匀、疏松的淡黄色粉末,略显油性。

《中国药典》收载巴豆的炮制方法有两种,另一种为淀粉稀释法,取仁碾细后,照《中国药典》〔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脂肪油含量,加适量的淀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规定,混匀,即得。与传统制霜法相比,淀粉稀释法制霜虽然易于控制巴豆油的含量,但未经加热处理,毒性较大,严重威胁临床用药的安全。现代学者对巴豆的炮制方法进行改进,形成制霜法、烘制法、提取法、焖煅制炭法、发酵法等,其目的均在于降低巴豆的毒性,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汤液本草》:“巴豆,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研用。”《本经逢原》:“生用则峻攻,熟用则温利,去油用霜,则推陈致新,随证之缓急,而施反正之治。”生巴豆大毒峻泻,现今医者少用,患者畏服,但若炮制得法,用之得当,每起沉疗疾,是一味难得的良药。

大家都在看

查看更多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