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水浒传》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水浒传流传至今的原因)

发布:小编

在小学的时候,我听老师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我对此也没有任何疑问。

后来,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98版的《水浒传》电视剧,开头便是:原著,施耐庵、罗贯中。我顿时被惊到了,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陆续查询了一些资料,发现关于《水浒传》作者的争议还真不少。

《水浒传》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水浒传流传至今的原因)图1

从明初到清末,共有三种比较靠谱的说法一种比较“离谱”的说法

  1. 罗贯中独立创作。明朝王圻(1530年-1615年)所著的《续文献通考》:“《水浒》者,罗贯著。贯字贯中,杭州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2. 施耐庵独立创作。依据是金圣叹(1608年-1661年)的贯华堂本——七十一回《水浒传》,序中说是“东都施耐庵作”。但要注意的是,这篇序多半是金圣叹伪作的,可能是金圣叹自己认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所写,第七十一回甚至可能是金圣叹写的

第三种说法便是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徒弟,《水浒传》为两人合著,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说法。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袁无涯刊刻了一百二十回的《水浒全传》,署名“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

《水浒传》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水浒传流传至今的原因)图2

现在部分《水浒传》的署名

除此之外,民国《兴化县续志》上的《施耐庵墓志》也可以作为依据,据说罗贯中师承施耐庵的说法就是出自其中。

但是他们的师徒关系仍有待考证,甚至可以说是有些附会,一部分原因是《水浒传》的文笔和《三国演义》明显不同,而且是《水浒传》的语言功底更胜一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能编进高中课本,就是因为它出色的渲染、烘托和情节发展,《三国演义》在这方面远远不如。

但是罗贯中很可能参与了《水浒传》的编修,只是不会太多,因为《水浒传》在第九十回突然出现了一个许贯忠,此人文武双全,是个世外高人(闲人)。这样一个神仙般的配角,名字也和罗贯中十分相似,你说不是罗贯中的私货我都不信。

《水浒传》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水浒传流传至今的原因)图3

许贯忠

罗贯中化名施耐庵?

那种“离谱”的说法则是罗贯中和施耐庵是同一个人。

施耐庵反过来读就是“俺乃是”,作者是“俺乃是罗贯中”,即罗贯中本人。之所以有人敢这么认为,是因为罗贯中在史料中有明确的记载,施耐庵却不见踪迹,对他的了解大多都来自于《施耐庵墓志》。

据称《施耐庵墓志》是明朝的王道生所写,但它的出处《兴化县续志》却是《兴化县志》多次修订后的产物。《兴化县志》在嘉靖、万历、康熙、咸丰经历四修,这四个版本都没有任何关于施耐庵的记载。

《水浒传》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水浒传流传至今的原因)图4

施耐庵故里(江苏盐城,大丰县白驹镇)

但到了第五版,即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的《兴化县续志》,却突然多出了施耐庵的信息,里面说他名讳子安,字耐庵。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这上面记载的施耐庵的信息是否属实?

《兴化县续志》由国学大师李审言主持编纂,分纂人刘仲书四处寻找资料。刘忠书在白驹镇发现了施耐庵的传说,后又借到《施氏家谱》,上面载有《施耐庵墓志》和以及其他关于施耐庵的信息。征得李审言同意后,刘仲书将其补入《兴化县续志》。所以《施耐庵墓志》的真假不需怀疑。

1981年有一位名叫施俊杰的生产队社员献出了一本《施氏长门谱》,里面说始祖“彦端公字耐庵”,“彦端”显然与《兴化县续志》中所说的“子安”有所冲突,但是有学者认为“彦端”是尊号,“彦”即有才,“端”即正直。

《水浒传》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水浒传流传至今的原因)图5

族谱(不是施氏)

这样的解释并没有问题,但是有人对这本家谱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因为这是1918年的手抄本,而且据说家谱的原本是清朝咸丰年间才出现的,和施耐庵生活的时期十分遥远。

这些争论了解一下就足够了,进一步的探讨则是不需要的,毕竟这是在学术上也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只需要知道确实存在有关于施耐庵的记载

结合明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和《施氏长门谱》,至少施耐庵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依我拙见罗贯中化名施耐庵的说法并不靠谱。


我比较倾向于一些近代学者提出的见解,即《水浒传》是一本经过了不少文人的整理加工,直到施耐庵、罗贯中那时候才基本成型的积累小说。

《水浒传》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水浒传流传至今的原因)图6

根据南宋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和《宣和遗事》可知,宋江等人的故事在南宋时期便已经在民间流行。李宗侗先生曾写过一篇《读水浒传》,他便认为《水浒传》最初是口口相传的故事,而《宣和遗事》则是后来出现的短篇故事。

李宗侗先生还提出了自己的依据,他说现在的《水浒传》中,常在大段故事后加一句“这个唤作”,如“这个唤作智取生辰纲”。这说明过去有个短篇叫《智取生辰纲》,所以现在留下了这句。

到了元朝又出现了水浒杂剧,有鲁智深、武松等人的故事,这多半就取材于之前的短篇,因为作者、地区的不同,所以杂剧风格也有差异。李宗侗对之后《水浒传》的形成也提出了自己的假说,因为不太让人信服,这里就不细说,如有兴趣可以再去了解。

《水浒传》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水浒传流传至今的原因)图7

戏曲《水浒传》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水浒传》的旧本已经不在,现存的有从明到清的六个版本,而这些版本的内容多少存在一些差异,细节、风格也有不同,这说明《水浒传》在明朝以后依然在进行完善,施耐庵、罗贯中都是元末明初的人,《水浒传》的“更新”绝不会在那时候就截止

至于说为什么后来的《水浒传》署名都是施耐庵或罗贯中,这也不难解释。《金瓶梅》的作者托名“兰陵笑笑生”,曹雪芹写《红楼梦》写得穷困潦倒,由此可见,长篇白话小说在古代并不受待见,甚至很受反感。

《水浒传》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水浒传流传至今的原因)图8

《红楼梦》彩绘连环画

所以在后期还有不少人对《水浒传》进行了“更新”,但是他们可能不愿署自己的名字,只能托名为施耐庵。比如明朝嘉靖年间郭勋(1475年-1542年)刊刻的《水浒传》,据说是他家里传下来的,但具体如何谁能知道呢?

可以认为施耐庵是最早将短篇水浒故事整理成长篇的文人,后来罗贯中进行了增补,但主体仍是施耐庵的风格。后来又有不少作者对其进行删改,比如金圣叹批注的贯华堂本,他说这是他发现的旧本,“不曾增减一字”,但实际上他做了不少修改,尤其是对宋江的描写,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再去了解。

虽说不用太在意这些古典名著的作者,但是结合名著本身,再来了解作者其人,也能获得一些新的收获,只是不能过度沉迷于一些难以考证的问题